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王建稱如果真想要中國經濟能夠長期保持較高速增長就不能把保增長與調結構錯誤地對立起來。經濟結構的大調整是城市化而非僅壓縮產能那一點點含義。
他稱要把城市化作為結構調整的主要方向推動中國經濟朝著有利于拓展國內需求的方向發展。這是保增長的首要條件。
“目前中央已經定了調子,必須把保增長放在首位,并且作為解決其他所有經濟問題的前提,這是沒有錯的。”王建稱,“可以說,不論在中國還是世界,任何國家的經濟高速增長期,都是在經濟結構的大調整、大變動中才出現的。”
他表示,明年世界經濟存在二次探底的極大可能,并且可能進入一場長期性衰退在這一背景下中國經濟如果不能保持較高增長率,就會與美、日、歐等發達經濟體一樣,掉入長期衰退的泥沼。
從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歷史看,經濟增長最快的時期,都是經濟結構變動最劇烈的時期,而在經濟結構變動緩慢的時期,即便政府出臺了激烈的刺激政策,增長速度還是上不來。
他指出調結構不僅僅只有壓縮落后產能那么一點點含義,內容寬泛得多。
產 能是增長的基礎,壓了產能等于直接壓縮了經濟增長能力就會與短期保增長的要求對立起來從這個意義上看保增長與調結構是一個“兩難”在宏觀調控政策的選擇中 要不就是咬牙下決心犧牲一段時間的經濟增長把調結構放到所有經濟工作的首位要不就得突出保增長結構調整的事情放到以后再說。
所以,中國經濟要想繼續保持較高增長率就必須通過經濟結構的大調整來推動經濟結構朝合理方向大變動而這個變動方向就是城市化。
“中國目前存在的最大結構扭曲就是工業化過于超前而城市化過于滯后。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已接近50%的城市化率是極為不真實的因為它包含了2億農民工而這些人只是以工業化的方式在勞動卻并沒有以城市化的方式而生活。”他表示。
(來源:路透社,作者為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